長機、僚機編組作戰,一直是戰斗機普遍采用的作戰方式。無人機在AI加持下,可憑其自身優勢,聽令于有人機這一長機,承擔起“忠誠僚機”的使命。
擔當“耳目”,協同態勢感知。在實施超視距作戰時,傳統有人機探測功能將分解為無人僚機實施探測和無人僚機向有人機傳輸探測信息兩個環節。無人僚機配備偵察載荷,或作為數據和通信系統的節點,率先前出至戰場前沿或目標防區縱深。在此過程中,無人僚機利用機載傳感器、先進數據鏈,源源不斷向長機傳遞信息。有人機部署在相對安全范圍內,引導無人機執行任務,不僅可提高指揮靈活性,還能更好地對無源輻射或有源輻射目標實施協同定位,增強有人機和無人機協同任務編隊的態勢感知能力。
擔當“獠牙”,協同制空作戰。在復雜對抗環境下,一架有人機可同時指揮多架無人機進行協同制空作戰,共同打擊空中目標。傳統的長機與僚機戰術協同樣式,將演變為長機遠程指揮僚機并伺機補充打擊樣式。有人機上可裝載兼容不同類型無人機的自主模塊,為飛行員提供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智能化任務規劃和交互界面等支持,分擔任務壓力,使飛行員專注于決策,戰機專注于執行。無人機保持雷達靜默,如幽靈般高速隱蔽接敵。到其武器作用距離范圍時,有人機開啟雷達探測目標,將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網絡實時傳輸給無人機,并指揮無人機實施打擊。
擔當“拳腳”,協同空面打擊。在執行對地面或海面打擊或近距離火力支援任務時,有人機常因安全考量而束縛住了“手腳”。有了無人機充當“馬前卒”,在保護有人平臺安全前提下,本機作戰半徑得以拓展。有人機能將智能無人僚機作為武器擴展艙,在敵威脅范圍外控制無人機。無人機可攜帶制導彈藥,深入前方實施強力突擊、波次攔截、集群制空或誘敵開火等任務,無形中增加了長機機載制導武器的射程。在長機指揮下,精確分布在對面打擊的合理陣位,隨時待命,靈活應戰。
擔當“誘餌”,協同電磁壓制。智能化無人僚機在履行制電磁權爭奪時,同樣大有可為。比如通過攜帶特殊電子設備,模擬一架戰斗機雷達反射特征,可引起敵警戒雷達誤判,誘使其防空雷達開機,從而暴露雷達頻率和陣地位置,為后續反輻射打擊提供目標參數。也可通過先期佯攻,迷惑敵防空火力,使其火力消耗在截獲、搜索、識別、跟蹤這些假目標上,從而為后續戰斗機實施有效突擊開辟火力間隙。
無人僚機一步步由構想走向戰場,背后是體系作戰能力的支撐,有平臺系統的智能化升級、戰場網絡體系的完善、數據資源體系的構建等。未來空中作戰場景,也許會演變為一架有人機帶領一個無人機編隊,呈現人機協同的全新體系化作戰樣式。